当前位置:

“都来读书”走进贵州湄潭,浙大教授与小学生共读诗词哲学

来源:红网 作者:通讯员 高德民 编辑:李茜 2020-12-21 16:23:34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琅琅书声,掀开了一场特别的读书会序幕。

12月19日,“都来读书”全民阅读计划携手浙江大学,走进贵州湄潭浙大小学。5位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、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教授,与当地25名小学生同堂共读人文经典,抖音号@浙江大学 全程直播记录。

“唐宋诗词中的月光世界”“《论语》故事”“南宋词人辛弃疾”“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”“诗人带着照相机”教授们精心挑选的五个主题,在读书会上被相继分享。据介绍,这场“都来读书”举办的线下读书会,旨在通过大学教授与小学生的交流互动,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本次读书会,也是一场“前缘再续”。80年前,为了尽力保存战时学术力量,“浙大西迁”到贵州遵义、湄潭。80年后,浙大教授再次回到湄潭举办小学生读书会,以学术的初心,启蒙新一代。

1.jpg

(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敏强在分享月诗)

“如同音乐无国界一样,诗心,也不分老幼。读一些诗词,如共对清风明月,我们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。”浙大人文学院教授孙敏强,带着“唐宋诗词中的月光世界”,开启了读书会的分享。他在黑板上写下“原乡”二字,以小学生们熟习的《静夜思》入手,讲述着月亮与故乡。

“这些诗大家都会背,它们已经属于我们了,但又不属于我们,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。”孙敏强的话音刚落,五年级的小学生们回应道,“现在没有完全懂,是因为我们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。”读书会上,大家延展品读贺知章的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,韦庄的“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”,进一步体会诗作中的情感。

2.jpg

(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池昌海介绍孔子)

同为浙大人文学院教授的池昌海,为学生们带来“《论语》哲理故事”。他摘取《论语》中孔子和学生之间的故事,让小学生们更直接理解其中的学习理念: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问孔子同样的问题,得到不同的“因材施教”的回答;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是孔子看重的因时施教。“孔夫子这个可爱的老爷爷,也有我们现代的平等、民主意识,对弟子宽严有别。”池昌海讲述道。

随着读书分享的不断深入,大学教授和小学生们谈起了彼此的梦想。10-11岁的孩子们,梦想里有画家、演员、数论家、理论物理学家……“之所以讲辛弃疾的故事,是因为我的梦想。我从小在部队营房里长大,有从军的梦。”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卫军英讲述着辛弃疾的军旅故事,和孩子一起回溯着千百年前的家国情怀。教了30多年书,这是卫军英第一次面对小学生讲述,他认为中国文化深植于我们内心,无论是对于大学教授,还是小学生,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分享,都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沟通方式。

3.jpg

(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卫军英、胡志毅)

读书会举办在贵州湄潭,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想要让孩子们了解故乡“此地”的历史,他特意选择了分享“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”。同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教授江弱水,则从“诗人带着照相机”的角度切入,为孩子们讲述经典诗词中,作者用语言、绝句、词牌把眼前景致像拍照一样聚焦记录。

4.jpg

(休息间隙,孩子们围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求签名)

读书会上,教授们还带来了自己的书作,给小学生们阅读留念。孩子们翻开崭新的扉页,一到休息间隙,便纷纷围到老师身边求签名和合影。“我要把今天的读书会分享给我的好朋友,老师们仿佛把我带到了唐宋诗词描绘的情境中,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诗人,把身边的人、发生在身边的故事,都写下来。”10岁的周雨涵说。

据了解,“都来读书”计划由抖音、今日头条、番茄小说、西瓜视频联合8所211高校、30家文化机构共同发起,助力大众读好书、好读书。计划吸引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、历史学家阎崇年等60多位作家、学者、文化文艺名人加入并担任“领读人”,以抖音短视频、直播或微头条、头条号文章的形式,发布读书建议、读书感悟,与阅读者广泛交流、帮助阅读者深入阅读。

来源:红网

作者:通讯员 高德民

编辑:李茜

本文为3C频道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3c.rednet.cn/content/2020/12/21/8739575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3C频道首页